新晟 / 2018-09-28
導讀: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一年,在完善稅收制度、減輕企業稅負、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等方面已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效,對構建中國現代稅制體系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重大積極作用。未來全面深化改革還需以全面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在推進稅制、法制和體制改革上有所作為。
現代稅收體改“里程碑”
2016年,中央審時度勢,及時作出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戰略抉擇,在制度上縝密設計,在行動上果斷推進。不但完成了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個行業共約1011萬戶納稅人,2萬億元稅收的制度轉換,實現了增值稅在工商業和服務業全覆蓋,消除了服務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及產業交往中的雙向重復征稅。
同時,體制上將增值稅統一納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圍,在中央與地方之間五五分享,統一由國家稅務局征收管理。構建起有利于形成統一稅法、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現代增值稅基本制度,實施了新舊稅制、國稅與地稅征收管理、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轉換。
全面實施營改增作為大國、大稅、大改,從制度上把金融業納入增值稅體系,政策上對出口服務實施免稅和零稅率,征管上利用金稅工程、推進電子發票,用好大數據提升治理能力三個方面對世界增值稅改革進行了探索性突破,是一項功在當下,利在長遠,對中國構建現代稅收制度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制度變革,為全面深化改革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也充分顯示出中國政府快速高效的戰略決策力、政策執行力和挑戰應對力。
全面實施營改增成效巨大
全面實施營改增通過行業、企業內部減稅和上下游環節稅收抵扣機制,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減稅7000億元,完成了全面實施營改增預期目標。隨著營改增深入推進,減稅額逐步增加,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一、是減稅額增加。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營改增累計減稅7000億元。相比較2012~2016各年度減稅分別為426億元、1402億元、1918億元、2666億元和5736億元,減稅額隨改革推進逐步放大。其中,試點企業減稅4581億元,占65.5%;原增值稅納稅人抵扣減稅2412億元,占34.5%。形成試點企業和下游企業產業鏈雙向減稅減負效應。
二、是減稅面擴大。從企業減稅戶看:從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底,四大行業中減稅或者稅收持平企業占98.7%,稅負增加企業占比下降到1.3%。
三、是減負率提高。從年度減負變化看:全面推開營改增后企業減負率在一次性較大幅度上升后呈繼續和逐步提升趨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一年時間與2016年5月至6月比較,營改增累計減負率由19.71%上升至22.85%,減稅效果呈持續擴大趨勢。從行業減負率看:全面推開營改增后,原3+7行業和新納入的四大行業實現了全面減稅,試點行業直接減稅合計4581億元,減負率高達22.85%。
四、是外溢率突出。全面實施營改增不但消除了試點企業重復征稅,直接減輕了試點企業稅收負擔,更為重要的是消除了試點企業與下游企業之間的重復征稅,減輕了產業鏈稅收負擔。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試點行業直接減稅4581億元,為下游行業增加進項稅額抵扣而減稅2412億元,試點行業減稅效應外溢率為0.53。
營改增順應新常態要求
全面實施營改增所釋放的減稅紅利,有效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引導企業脫虛向實,契合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迫切要求,為供給者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也對刺激消費、促進消費升級產生積極影響,是促進稅收政策制度順應新常態要求、助力供給側改革、激發市場化活力、催生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改革舉措。
宏觀經濟上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利于增加投資就業。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全面實施營改增第一年對經濟增長凈影響為0.892%。若全面實施營改增的作用完全發揮,總體上會使GDP增長3.42%。
二、是穩定物價水平。若全面實施營改增的作用完全發揮,會使中國物價總水平下降2.75%。
三、是刺激投資需求。全面實施營改增后所購不動產投資可作為進項稅抵扣政策,對不動產投資產生較大激勵,將使中國投資需求增長6.92%。
四、是增加勞動就業。全面實施營改增的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產生增加勞動就業正效應,可使中國就業增長0.74%。
五、是合理收入分配。全面實施營改增使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增長1.50%,農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增長2.03%,可使農村居民基尼系數下降0.596%,城鎮居民下降0.079%。
中觀產業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利于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全面實施營改增可以使中國服務業增長4.2%,工業增長4.16%,農業增長2.67%,提高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
二、是利于新舊動能轉換。全面實施營改增消除了服務業與服務業、服務業與工商業之間業務往來中的稅收障礙,使服務業縱向延伸、橫向拓展、跨界融合、協同發展,適應共享經濟、平臺經濟、IP經濟、微經濟等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求,有利于拉長產業鏈,助推制造業供給側改革和服務業轉型發展。
三、是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產業層次提升。全面實施營改增抵扣范圍擴大,鼓勵和促進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提高科技信息化的應用水平,特別是為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重要制度支撐。
微觀企業上促進“雙創”活力釋放,多元發展。
根據《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列出的已融資額度最多的50家創業公司,屬于營改增行業,同時符合具有企業銷售額、應納稅額和減稅額三個指標的27家公司,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全面實施營改增后減稅情況分析,24家減稅企業中9家為零繳稅,平均減稅率49.78%(加權平均)和64.71%(算術平均),減稅率遠高于3+7行業44.64%、四大行業15.91%和全部行業22.85%水平,反映營改增對經濟創新創業企業具有較一般行業更大支持和激勵作用。
下一步改革重點
面對未來,全面深化改革要在進一步推進稅制、體制和法制等制度性改革和建設上有所作為,通過制度建設來全面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稅收國際競爭力。
著力推進稅制、體制和法制三大制度建設。
其一,著力推進稅制建設。簡化稅率結構。目前,中國增值稅簡并稅率已是未來改革基本趨勢和主要抓手:一種方式是依照現代增值稅模式,將三檔基本稅率向二檔稅率甚至單一基本稅率簡并,同時設有輔助調節稅率,絕大部分商品服務適用基本稅率,少數需要調節或照顧商品和服務適用高稅率或低稅率。但問題的關鍵是基本稅率設定,提高基本稅率還是降低基本稅率需要同時考慮財政承受力和社會承受力。
規范稅收制度。未來深化改革應全面清理過渡性減稅、免稅優惠政策措施,盡可能減少增值稅減稅免稅政策安排。對于確有必要的一些產業政策,可通過所得稅等稅種和財政支出等政策工具來實現。
即使要實施特定的增值稅優惠政策,也應當更多集中在終端消費品領域,如對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務實行免稅等優惠政策,以利于提高增值稅中性特征。
其二,著力推進體制建設。在進一步厘清事權與財力劃分基礎上,加快建設地方稅制體系。積極探索和選擇作為支柱性稅種增值稅的中央與地方分享方式。建議保持現行中央地方五五分享體制,通過優化稅率結構來優化財政體制。同時探索增值稅分享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路徑:一是將增值稅由現行按收入分成逐步轉為按稅率分享;二是按各地區消費額分配地方增值稅收入;三是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收入全部歸中央,同時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
其三,著力推進法制建設。中國增值稅擴圍改革已經完成,增值稅步入深化攻堅期,稅率簡并和立法將是下一步改革重點。為此,應加快增值稅立法,協調改革與立法之間新關系,要在對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作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礎上,適時將其上升為法律。
要考慮增值稅深化改革的需要,在立法過程中注意為繼續推進增值稅改革留有空間。可將稅率調整權仍由人大立法行使,而將諸如優惠政策調整等繼續授權國務院執行,努力使其既有利于加快推進立法,又有利于加快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建立現代消費型增值稅制度,為構建全國統一規范增值稅管理體系,打下了堅實稅收制度基礎。
而完善增值稅制度又必須大力推進征管創新,以全面提升稅收治理能力為目標,來促進企業治理、稅收治理、財政治理、經濟社會治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方面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全面實施營改增倒逼稅務系統推進機構改革、改進征管方式、創新納稅服務、提高辦稅效率,全面提升中國稅收管理與服務水平,提升稅收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提升稅收國際競爭力。應盡快實現出口貨物、服務的徹底退稅,為中國服務貿易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中國稅收國際競爭力提供良好稅制環境。
新晟集團是專注香港、BVI、英國、美國、開曼、澳門、新加坡等166個國家工商注冊、年審、做賬審計、商標注冊、條形碼、許可證、國際游學、投資移民等高端商務服務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