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晟 / 2018-09-28
最近一段時間,《新華字典》App使用模式引發不少討論。在此背后,則是對市場越來越大的知識付費產品諸多問題的思考。自2016年起步,到如今發展迅猛,知識付費產品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近日,正版《新華字典》App上線,人們卻發現,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個字、超出后跳轉到需付費40元頁面的情況。對此,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回應稱,這是綜合很多因素考慮的結果,也是經過長期論證的。
在網絡時代,知識免費的觀念似乎正在漸行漸遠。然而,當知識付費真正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一些問題也不期而至。
有付費內容不劃算
記者注意到,一些知識付費平臺上有不少美妝類課程。
記者花9.9元購買了某美妝課程后發現,整個講解過程比較詳細,圖文并茂,也具有可操作性,還可以在線交流。
然而,對于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系研究生張歡來說,類似的體驗則有些欠佳。
“最開始接觸的知識付費App還是挺專業挺管用的。無論是通過自己提問的方式還是圍觀的方式,真的能接觸到一些大咖,得到很多新的觀點,開闊視野。從2016年開始,知識付費越來越火,但我發現也有些亂了。”張歡說。
張歡曾抱著好奇的心理,下載了某個知識付費App,然后付費參與了其中的兩個項目,分別是19.99元的美妝課程和9.99元的美體課程。
“在這個App里,領域劃分得比較細致,看起來比較正規專業,但直到用起來才知道其實是‘暗流涌動’,進到群組中更是感覺名不副實,里面全是廣告和推銷。美妝版塊主要介紹自營的整容項目、美體版塊則在為某個減肥產品做廣告。因為付費參與話題的人都可以發言,所以整個討論組幾乎變成了營銷平臺。我真感覺這個錢白花了,但是又沒有申訴的地方。”張歡說。
不良內容怎樣監管
目前,知識付費已經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新的風口。
“對于一些不好的內容,知識付費平臺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包括技術手段和人工手段審查,以便及時處理平臺上存在的不良內容。知識付費未來的發展需要平臺更多參與,無論是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對內容進行把關,都需要知識付費平臺做更多的工作。”趙占領說。